第一次滑雪時,除了練習如何站穩、煞車、轉彎外,
「穿什麼」其實也決定了你能不能玩得開心又不狼狽。
尤其是雪服,它是整個雪地裝備的靈魂。
挑得好,你會覺得「哇,原來雪地也能又暖又舒服!」;
挑錯了,你可能冷到發抖、全身濕透、動作也被限制。
這篇文章要教你 新手滑雪外套怎麼挑 —— 從防水、透濕到剪裁細節,一次搞懂。

第一指標——防水性
滑雪外套不是一般防風外套。它設計的目標是讓你在零下氣溫、持續風吹雪中仍能保暖乾爽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防水絕對是雪服最重要的規格之一!
什麼是防水性?
簡單來說,防水性就是防止水滲進衣服裡的能力。
它的單位叫做「耐水壓(mm)」,代表布料能承受多少水壓而不滲水。
為什麼滑雪要這麼高的防水性?
除了要防雪防雨,這跟我們在滑雪時的姿勢與動作也有關。當我們坐在雪地上休息或是跪在雪地上時,身體會對衣服施加壓力,這時的「實際水壓」要比靜止時高得多。這也是為什麼屁股和膝蓋常常比較容易濕的原因,為了讓這些部位也保持乾爽,建議選擇:
一般雪服 → 防水係數至少 10,000 mm。
Backcountry玩家→ 建議 20,000 mm 以上。
⚠️防水效果會隨時間下降
要注意,標示的防水數值都是「新衣服」的數據。
在使用中,摩擦、清洗都會讓防水膜會慢慢耗損。所以即使再好的雪衣,也需要定期保養、防水噴劑補強,才能讓防水效果維持在最佳狀態。
並列第一指標——透氣性
有的時候覺得冷,可能並不全是天氣的原因,也可能是因為出汗後濕氣沒有排出去,讓體溫迅速流失。因此能夠將濕氣快速排除也是雪服必備的重要能力之一。
什麼是透氣性?
所謂透氣性,就是指衣服將體內產生的水蒸氣排出到外部的能力。
簡單來說,就是「讓汗氣出去、不要讓冷氣進來」。
透氣性能通常用一個數值來表示,單位是 g/m²/24hr。
意思是:一平方公尺的布料,在 24 小時內,能排出多少公克(g)的水蒸氣。
簡單來說,數值越高,表示衣服的“呼吸能力”越強,越透氣、越不悶熱,but價格通常也會越高。
為什麼透氣性也這麼重要?
單板滑雪其實是一項相當激烈的運動,不論是練習轉彎、摔倒、爬起來,還是搭纜車、排隊,身體都會不停出汗。如果衣服不透氣,汗氣排不出去,不僅會讓內層變得又濕又冷,反而更容易感冒。因此,透氣性能和防水性一樣重要。
透氣性要選多高的數值?
市面上多數雪衣的透氣性介於 5,000 g ~ 10,000 g,也有高階款達到 20,000 g。
選擇建議:
5,000g以下:適合極少出汗,或是只想體驗滑雪的遊客
5,000g~10,000g:能夠滿足大部分的滑行需求,入門到進階都可用
10,000g以上:適合運動量很大,愛出汗的滑雪者或是Backcountry玩家
雪服要選很厚很保暖的嗎?
雖然滑雪有時會連續幾個小時都待在冰天雪地中,但也並不是越厚的雪服就越好喔。雪服的保暖方式主要分成兩類:一種是保暖型,另一種是殼衣。我們可以通過表格的形式比較一下兩者的區別。
類型 | 特點 | 適合對象 |
保暖型(Insulated Jacket) | 內含羽絨或人工填充層,穿起來暖但略厚重 | 容易怕冷的人、氣溫低於 -10°C時 |
殼衣(Shell) | 輕薄無填充,需自行搭配中層 | 進階玩家、會滑整天、天氣多變時 |
一般來說,排汗內層+保暖中層+殼衣的穿法是最通用的,可以通過調整中間層的厚度靈活適應不同的氣溫,是比較推薦的穿法喔~
細節不能忽視!
雪服的好壞,往往藏在細節。以下是新手在試穿時一定要注意的部分:
帽子(Hood):建議可容納頭盔、且可調節鬆緊。
下擺 / 袖口收緊設計:可防止雪灌進袖子或腰部。
雪裙(Snow Skirt):內部防雪護擋,防止摔倒時雪灌進衣內。
多口袋設計:放雪票、手機、護唇膏超方便。
拉鍊防水條:減少雪水滲入。
內層布料:摸起來柔軟舒適、不刮皮膚。
腋下和大腿的透氣拉鍊:在運動量很大時可以快速散熱。
雪服尺寸選擇小建議:
滑雪動作多、手臂伸展幅度大,試穿時可以試著模擬滑雪的動作看看是否卡手或勒肩,不要忘了把中層的厚度也考慮進去喔。雪褲的長度應該在穿上雪鞋後,褲腳略微蓋住鞋面,同時腳跟不會踩到褲腳。
穿對雪服,滑雪不狼狽!
滑雪的樂趣在於自由與速度,但前提是身體要保持乾爽與舒適。
一件好的滑雪外套不僅是保暖,更是你在雪地中的保護層。
從防水到透氣、從剪裁到設計,學會這篇的挑選重點,
即使是新手,也能在雪地上帥氣登場!










